平台支撑・赛训强技・服务赋能:财经商贸类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3年,是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学校秉持“明德 笃学 精艺 尚新”校训,立足“服务数字经济、培养数智人才、赋能地方产业”育人使命,历获省级“双高”学校建设单位、示范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标杆校、首批校企合作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一、成果形成背景
(一)成果形成背景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财经商贸类专业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提升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然而,财经商贸类高职教育存在实训教学仍以传统手工模拟为主、数字技术融入不足、与企业实际业务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数智化需求。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40余年办学积淀,2015年开始,以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财税服务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聚焦财经商贸类专业传统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短板,探索产教平台、赛训融合、服务产业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智技术与职业素养、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二)成果形成和实践过程
1.成果初探期:2015年9月—2017年1月
2015年,学校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真账实操”试点。2016年立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财税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建立中国平安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同年,实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MOOC示范课程建设,建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创客实验室,开展《基于高技能营销人才培养的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等6项教改课题研究。
2.成果形成期:2017年2月—2020年1月
2017年,成厦门优优汇联等建立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建成会计工作室等实践平台。2018年,校企共建宝瑞源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国家级财税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验收,构建了“平台-赛训-服务”联动框架,形成“平台支撑・赛训强技・服务赋能”模式的核心架构。
3.实践检验期:2020年2月至今
2020年起,模式在财经商贸类专业全面推广,获批省级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开发“基础共享+方向互选+岗位定制”三层课程体系,形成华为数字机器人工坊等数智化平台。数智化财会产业学院、智能财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级平台落地,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在线精品课程等33门,联合安徽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服务众多地区企业。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数智化实训平台短缺、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分散
财经类专业实训平台存在“小而散”的问题,校企平台资源缺乏系统整合,虚拟仿真场景与企业真实业务脱节,数智化实训工具配备不足,难以支撑学生开展全流程、高仿真的数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受限。
2.“岗课赛证创”等育人要素协同不足
岗位要求、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之间缺乏有机联动,竞赛内容未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证书考核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衔接不紧密,“以赛促教、以证促学”的机制不健全,技能转化为岗位胜任力的效率较低。
3.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与服务产业联动性不足
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的对接不够紧密,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有限、路径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彰显。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成果
1.构建“多元协同+数智载体”支撑的实践平台矩阵,强化平台支撑
一是打造多层级数智实训平台,筑牢培养根基。建成数智财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能财务云共享会计工厂等数字化实训载体,联动业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财经教考中心,形成“虚拟仿真+实景操作”的实训矩阵,覆盖大数据财务分析、RPA财务机器人应用等数智化技能训练场景,年实训超8000人次。
二是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校企协同。与用友共建数智产业学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1+1+N”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全国会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企业导师+校内教师”双师团队,带动33家财税服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三是开发数智化资源平台,赋能教学改革。建成含《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33门省级在线课程的数字资源库,配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2个,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的一体化资源体系,年访问量超5万人次。
图2 “多元协同+数智载体”支撑的实践平台矩阵
2.打造“岗课赛证创+能力进阶”驱动的数智化培养生态,突出赛训强技
一是构建“岗课赛证创”融合育人体系,强化要素融合。以数智化岗位需求为核心,将《大数据财务分析》《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智能财税等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创新创业实践深度绑定,形成“岗位能力—课程内容—竞赛标准—证书认证—创新实践”的映射链条。
二是创新能力进阶培养路径,深化赛训结合。依托业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建立“基础共享+方向互选+岗位定制”三层课程体系,设置“基础训练—专项备赛—实战创新”三阶培养模式。基础阶段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训练数智化工具操作。备赛阶段以省级“纳税申报与风险识别”、国家级“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等赛事为载体开展强化训练。创新阶段鼓励学生基于竞赛成果开发小型RPA应用项目。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1项,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提升人才赛训培养实效。组建由2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坛新秀领衔的“双师型”指导团队,联动企业导师开发竞赛备战指南,将竞赛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20余个。推行“赛训学分置换”制度,竞赛获奖兑换实践学分,近2000名学生通过“课赛证”融合路径获得数智化技能证书,职业技能水平与岗位适配度显著提升。
图3 “岗课赛证创+能力进阶”驱动的数智化培养生态
3.构建“产教联动+服务实践”支撑的数智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赋能
一是搭建数智化社会实践服务平台,夯实服务基础。联合安徽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共建“数智财税服务云平台”,整合智能财务云共享会计工厂、长三角“智能云财务会计工厂”等资源,打造“线上云服务+线下工作室”相结合的服务载体,形成覆盖企业数智化转型咨询、财税流程优化、RPA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服务矩阵。
二是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深化服务实效。依托与浙江衡信教育科技合作共建会计工作室,为滁州全椒县现代农业合作社等100余户主体提供电商财税处理、大数据经营分析等服务。组建“数智财经服务团”,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智能财税科普”“中小微企业数智化转型宣传”等活动,开发RPA数字机器人帮助企业简化业务流程,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
三是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延伸服务价值转化。构建“服务-创业-就业”联动链条,依托服务实践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将企业数智化转型痛点转化为创新创业课题,联合数智产业学院企业导师指导项目落地,年均举办“数智财税创业工坊”12期,覆盖学生800余人次。
图4 “产教联动+服务实践”支撑的数智化服务体系
四、成果创新与特色
1.理念创新:创新并践行了“三维融合”的数智化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性提出“数智技能、财经素养、服务能力”三维融合的培养理念,构建“技能筑基—素养铸魂—服务赋能”的递进式培养逻辑,将数智时代对财经商贸人才的核心要求拆解为“智能工具应用—业财融合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三大维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企业服务项目等量化指标实现理念的具象化。理念以数智技术与财经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建立“课程内容—岗位需求—产业服务”的映射关系,课程内容对接技能竞赛标准、嵌入企业真实财税案例,使数智化培养目标从“专业技能习得”升级为“服务价值创造”,成果出版专著3部,发表系列教改论文25篇。
2.模式创新:构建了“平台—赛训—服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
以“平台支撑”为基础载体、“赛训强技”为能力纽带、“服务赋能”为价值导向,打造三要素深度协同的育人模式。平台支撑层面,整合国家级财务服务实训基地、华为数字机器人工坊等资源,搭建“虚拟仿真+实景操作”的实训矩阵,实现数智化教学场景全覆盖。赛训强技层面,推行“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融合机制,将技能竞赛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训练—专项备赛—实战创新”的能力进阶链条。服务赋能层面,依托数智财税服务云平台,推动学生参与企业真实业务处理,形成“培养—实践—服务”的闭环。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保障运行,与安徽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合作服务了超20万家企业,将产业需求直接转化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3.路径创新:创建了“资源整合—能力淬炼—价值转化”全链条育人路径
突破传统教学“理论传授—单一实践”的线性路径,构建多环节联动的全链条育人路径。资源整合环节,通过校企共建数智产业学院、加入全国会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企业真实业务、行业标准、数智化工具等多元资源。能力淬炼环节,以“基础共享+方向互选+岗位定制”三层课程包为核心,通过“岗课赛证创”融合、虚拟仿真实训等方式,实现数智技能从入门到精通的阶梯式提升。价值转化环节,将学生参与的企业数智化服务项目提炼为教学案例,纳入课程实操模块,把企业对服务项目的评价与毕业生岗位适配度等数据,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指标,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实时校准,形成“服务成果反哺教学、教学优化提升服务能力”闭环,实现了数智化技能从“校内学习”到“产业应用”的价值转化。
五、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
学生数智技能与职业适配度大幅提高。近5年,学生通过智能财税、RPA财务机器人应用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2000余名,通过率达85%,毕业生就业率达98%,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薪资水平较传统岗位高出约20%,涌现出一批以耿留宇、曾梦君、洪晓青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近5年,学生获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一等奖14项、二三等奖100余项,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8项。
图5 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2.成果应用效果丰硕
会计专业群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标志性成果15项。建成省级教师团队3个、省级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等33门,出版国家与省级规划教材15部。学校获评“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标杆校”“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3.成果辐射效应广泛
成果在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20余所院校应用。会计工作室服务全椒县现代农业合作社等100余客户,联合安徽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为近2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数智化转型支持,数智财经服务团开展财税科普服务超300人次,相关案例被安徽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作为典型推广。会计员职业标准输出坦桑尼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化育人范式。
图6 成果应用及辐射活动
图7 领导视察及成果推广
4.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安徽日报、安青网等国家与省级媒体报道成果近20次。安徽卫视对学校成果进行专访,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深耕产教融合 推动校企“双向奔赴”》为题、人民日报以《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 赋能地方技能人才培养》为题、中国教育新闻网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题、安徽教育报以《数智化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为题、安徽青年报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四个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为题、安青网以《从“菜鸟”到“领头雁”——职业技能赛场显身手》《数智引领产教融合新飞跃-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改革纪实》为题对成果进行了广泛报告,受社会广泛关注。
图8 媒体报道及社会关注
(数字财商学院:石小兵 审核:韩瑞 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