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传统会计专业正面临着“算盘难拨数据弦”的转型困境。在此背景下,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掀起一场“数智革命”,实现破局突围。近三年,该学院会计专业98%的毕业生尚未离校便被企业提前“锁定”,其中25%成功入职用友、网中网、航天信息等行业头部企业。这场改革究竟是如何让传统“账房先生”蜕变为企业的“数字军师”?答案就藏在该院独特的育人“密码”之中。
精准定位,构建“2345”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为目标,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创新构建了“2345”人才培养模式,即双技并修、三专互融、四元协同、五维一体。
该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四元协同”的育人主体功能,搭建起教、学、研、产、训“五维一体”的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财经与数智“双技能”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专业群内的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和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相互融合、递进发展,借助数智化技术和数字化思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靶向需求,重塑数智财经人才能力培养新体系
面对新技术、新业态催生的岗位需求变革,学院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秉持“数智赋能、产教协同、胜任导向”的原则,结合数智化转型前沿趋势,创新提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五力模型”框架,即价值引领力、技术驾驭力、业财解析力、跨界整合力、持续进化力,并将其巧妙映射到课程模块、实践环节、师资建设与评价体系中,形成了“目标—课程—实践—评价”的完整闭环。
价值引领力方面,学院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数字伦理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技术向善”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开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嵌入企业真实伦理决策案例,并借助情景模拟测试,评估学生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技术驾驭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据思维、数据处理、分析建模与会计智能化工具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在财务场景中运用大数据、RPA、BI、云平台与简单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业务优化与决策支持。学院构建了“基础编程→财务场景迁移→系统开发”三级实训体系,开设《RPA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与开发》《大数据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引入智能化工具,通过1+X智能财税证书通过率、财务机器人开发项目完成度等对学生进行测试。
业财解析力培养中,着力让学生形成“数据→信息→决策”的闭环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利用BI工具分析具体财务数据,面向真实业务场景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从核算到战略支持的跨越。学院开发了《财务大数据分析(POWERBI)》课程,并通过上市公司财报分析的报告质量和经营预测准确率等KPI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评。
跨界整合力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财经+技术+业务”的复合知识结构,使其能设计跨部门解决方案,具备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持续学习与工匠精神,适应企业文化与岗位要求。学院推行“1+N”项目制学习(1个真实企业项目+N门支撑课程),建立跨专业导师组,通过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竞赛成绩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评。
持续进化力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机制,以适应技术的快速迭代。学院开设智能化动态选修课程,建立华为数字工坊和学分银行制度,根据学生利用新技术工具自主掌握的速度进行能力测评。
专业群精准对接数字经济产业链,形成“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财税大数据应用”的专业协同发展格局,精准服务金融、财税、商贸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构建起“专业基础相通、技术应用互融、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生态。
改革发力,创新“转、融、合、创”闭环育人新路径
学院以“转融合创”为核心策略,打造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在理念转型上,学院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30余家企业,精准对接财税智能化、审计数字化等行业趋势。进行课程创新,课表里开出“数智药方”,30%的课程实现大换血,从Excel教学拓展到AI教学,数字化课程占比提升30%,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实现目标转型,从培养“核算会计”转向培养“战略型财务分析师”,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资源融通方面,学院联合代理记账行业协会、正保网中网、用友等30余家行业企业,构建“行校企研”四位一体合作机制。共建“长三角财务共享服务产教融合中心”“智慧会计工厂”“数字财经创新中心”等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财务共享云平台,年均承接企业代理记账、纳税申报等业务超2000笔。实施“双师双能”计划,组建由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指导及毕业考核,形成“课岗对接、产教同步”的育人模式。

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训基地
体系整合上,学院将初级会计师、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开发“业财一体化”“财务大数据分析”等模块化课程,实现“课证融通”。依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正保网中网”财务云共享实践项目等平台,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体系,2024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教师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项。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建立“知识+技能+素养”多元考核体系,95%的毕业生持有“双证书”,职业能力获得企业高度认可。
模式创新方面,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开展财务机器人开发、业财数据建模等项目,年均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开发智慧财经教学案例库,融合企业真实业务场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并出海印尼、省级一流核心课程3门。设立数智财经工坊,支持学生参与企业财税咨询、大数据分析等实战项目,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省赛金奖、国赛铜奖。
聚焦产出,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
在学生发展方面,实现了升学就业双丰收,2024年专升本率居全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8%。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入职用友、网中网、航天信息等头部企业,成为行业标杆。通过“财务共享云平台”实践项目,学生年均处理业务单据超3万份,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50%。
教师团队实力雄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思政名师1人、教坛新秀3人,教师获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职工组)一等奖1项、省级技术能手称号1人。教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出版“十四五”国规教材1本、省级规划教材3本,主持制定坦桑尼亚“会计员”职业标准1项。
学院的产教融合成效获得广泛认可,“现代财税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示范性生产实践项目”入选职业教育改革11项重点任务,承办合肥市代理记账行业技能大赛、长三角财经类专业建设研讨会等活动,成为区域产教融合标杆。同时,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与10余所职业院校分享改革经验,输出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成果20余项,助力区域财经教育协同发展。
面对数字经济新机遇,学院将以“数字财经融合创新实践中心”为依托,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深化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产教融合机制磨合、师资知识重构等挑战,致力于培养更多“懂数字技术、精财经管理、能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职教力量。
从理念革新到实践深耕,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正以“转融合创”为引擎,在数智财经人才培养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书写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篇章。(石小兵 特约通讯员:朱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