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皖北乡村走出的学子,到扎根基层的“实干家”;从象牙塔里的求知者,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罗坤,用十余年的基层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答卷。作为中共党员、亳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二级主任科员,他的足迹遍布村官岗位、财政系统、扶贫一线、乡镇党委,每一步都踩在群众需求的关键点上,每一份成绩都浸透着为民服务的赤诚。
校园铸魂:以青春为笔,绘就成长底色
在校期间的罗坤,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向上向善”的种子。作为地质矿产系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不仅深耕专业知识,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获院“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干”等荣誉。
大学时光里,罗坤始终坚信“学无止境,行胜于言”。他深知,专业知识是立足社会的根基,而品德修养则是人生远航的舵盘。在班级里,他是同学们眼中的“靠谱队友”;在团组织中,他是老师身边的“得力助手”,从团日活动策划到青年思想引导,他总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优秀团干”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段校园岁月的积淀,让他在毕业之际能够清晰地锚定人生方向——不追逐都市的繁华喧嚣,而是向着家乡的田野与乡亲,迈出坚定的步伐。
基层扎根:以初心为炬,照亮乡村前路
2011年毕业季,当大多数同学收拾行囊奔赴大城市时,罗坤却毅然响应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号召,回到了家乡皖北的偏僻村庄——亳州市谯城区张店乡魏庄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初到魏庄,眼前的景象是宁静淳朴的乡野,心中涌动的是“回报家乡”的热忱。
在魏庄村任职期间,罗坤把“村官”当作“村里人”,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家事”。他深知,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唯有打通“毛细血管”,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为此,他走遍了魏庄村的每一条田间小路,摸清了每一户村民的需求痛点:村里的灌溉设施年久失修、村主干道坑洼不平、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罗坤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协调资源,一次次跑部门、写报告、争项目,终于为魏庄村争取到基础设施改造资金。
而当崭新的灌溉渠淌过田间,当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当村级文化广场上响起村民的欢声笑语,魏庄村的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在他的努力下,魏庄村的村集体经济从“薄弱村”跃升至“先进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段村官经历,让罗坤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脚踩泥土、心怀群众’,才能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
扶贫攻坚:以担当为盾,扛起时代使命
2017年,正值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已在谯城区财政局工作的罗坤,再次主动“请缨出征”,担任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接到任命的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在他看来,脱贫攻坚是“国之大者”,能参与其中,是使命,更是荣耀。
初到小怀村,罗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他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用三个月时间走遍了村里的所有自然村和贫困户,每到一户都详细记录家庭人口、收入来源、致贫原因,把“贫困户档案”记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
针对小怀村的致贫症结,罗坤提出了“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提升”的双轮驱动思路。他敏锐地发现,小怀村地处“亳药花海大世界”核心区域,这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于是,他带领和引导村民流转土地近8000亩,帮助亳州市打造集药材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亳药花海”示范基地。他还四处奔波拉投资、筹资金,完善村内的灌溉系统、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为了让村民增收,他推行“保底租金+分红收益”模式,确保村民每亩土地年收益不低于1200元,同时优先吸纳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罗坤也未忽视村里的人居环境改善。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一起“拆违治乱、美化家园”,清理村内垃圾死角、改造旱厕、种植景观树木。经过整治,小怀村从“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更成功获评“省级3A旅游示范村”。2019年,国际(亳州)马拉松比赛将小怀村列为主要路段之一,来自各地的运动员奔跑在“亳药花海”旁的乡间小道上,一起见证了小怀村的改变。
在小怀村驻村期间,罗坤用“进农家门、当农家人、想农家事、解农家忧”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爱戴。他帮助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小怀村也从“贫困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这段扶贫经历,让他收获了“谯城区财政工作先进工作者”“谯城区优秀选派帮扶干部”“亳州市优秀选派帮扶干部”等荣誉,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村民们见面时脸上自然流露出的笑容。
接续奋斗:以坚守为帆,护航乡村振兴
如今,罗坤虽已离开农村一线,调任亳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二级主任科员,但他服务“三农”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新的岗位上,他把基层工作经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为皖北乡村的“沃土增收”贡献力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而肥水管网建设则是高标准农田的“生命线”。为了让肥水管网真正“进田到户”,罗坤深入亳州市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调研土壤肥力、灌溉需求,参与制定《亳州市高标准农田肥水管网建设实施方案》。他创新性地提出“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的思路,根据不同乡镇的土壤类型、种植作物,设计差异化的肥水管网布局,确保每一寸耕地都能“喝上放心水、吃上精准肥”。在他的帮助下,亳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量质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也稳步提升。
这份工作不仅为亳州市的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更为罗坤个人和单位分别赢得了“安徽省畜牧兽医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荣誉。但罗坤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项目建设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群众矛盾纠纷,而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以情动人”。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主动参与群众矛盾调解,化解因项目建设、土地流转、管网铺设等引发的纠纷。他常说:“群众的矛盾不是‘麻烦事’,而是‘连心桥’,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2023年,他因在信访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获评“2022年度亳州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从大学生村官到扶贫书记,再到农业综合开发战线的“骨干力量”,罗坤的十余年工作生涯,始终与“三农”紧密相连。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脚踩泥土”的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正如他常说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根扎在群众中间,把心放在为民服务上,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
罗坤的故事,是无数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的缩影——他们放弃都市的繁华,选择回到乡村的田野;他们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发展,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他们正以初心为炬、以担当为盾、以坚守为帆,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芳华篇章。(供稿:陈墨 审核:王德高 宋庆福)